第852章 不能为了赢而赢
徐光启非常真诚的邀请伽利略进入皇家理工学院学习,就是确定了引力存在后,需要更多人才,一起研究引力的测算。
「所有物体由引力引起的下坠加速度,是相同的。」这是伽利略表述了此时此刻他对引力的理解。
这个数字具体是多少,伽利略并没有太多的头绪,格物院也没有,因为需要进行更加精准的测量和观测,才能得到。
「不不不,在此之前,我们需要确定一件事,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吗?我的意思是,一个物体,在没有外力干扰之下,会一直保持它自己的运动状态吗?这是我们应该最先确定的事儿。」徐光启极为兴奋的和伽利略讨论着他的发现。
世界上所有的事物,似乎都处于动与静这两种状态,直到外力干涉。
两个人见面之后,绕开了其他一切的话题,开始探寻万物无穷之理,徐光启很确信自己发现了力的一些真相。
对万物无穷之理的探索,是大明格物院的使命。
格物博士们享受了超然的待遇,他们要解释世界是如何运行的,人们又应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则,改变自然,提高人改变自然的能力,就是提高生产力,这一点在生产图说中已经解释的非常清楚了。
人类广义上的劳动,让自然产生了价值,矿产放在那里,本身没有价值,因为开采它们非常的麻烦,是人类修好了道路丶桥梁丶沟渠,让这些矿产从矿山中源源不断进入工坊,变成人们能够使用的商品,才让自然有了价值。
矿和土地一样,放在那里,没有价值,是人类的劳动,赋予了商品价值,这就是生产图说的核心理论。
万历十六年九月初九,秋意正浓,枫树林已经将整个西山染成了红色,秋日高悬,阳光通透穿透了稀薄的云层,洒在了枫树林之上,平添了几分明媚,秋风拂过,如火般的红叶摇曳着,枫叶林里,游人如织,山下车水马龙。
九月九日重阳节,登高望远丶赏菊迎秋丶插配茱萸丶饮菊花酒,如此热闹一天,从京师南门永定门进来了一大批身着奇装异服的外乡人。
他们是来自于寮国宣慰司,入京朝贡。
寮国宣慰司南掌刀揽胜,亲自带着二十名族人,和寮国宣慰司的各色特产,来到了大明京师。
这次进京的原因是大明到寮国的路修通了,刀揽胜此行还有一个目的,请求大明皇帝确定他儿子为继承人,这个册封对寮国非常的重要。
如果没有来自大明的首肯,他不知道寮国会陷入怎样的窘境。
黔国公沐昌祚承诺,只要寮国保证精绝盐的供应,那云南黔国公府就保证,随时随地有一把刀顶在安南的腰上,让他不敢入寇寮国。
沐昌祚说到做到,安南国,再不敢侵入寮国了,这份安全承诺,在前年进行了一次扩容,条件没变,是对安全保障的范围进行了扩充,多了一个东吁缅贼。
这些年寮国没少被安南国和东吁国欺负,东吁缅贼甚至三次攻破了寮国的首府囊汉(万象),若不是大明军做主,刀揽胜不可能收复首府囊汉。
「听得懂汉话吗?」鸿胪寺少卿俞良史对着通事问道,从云南传回的消息来看,刀揽胜应当是不会汉话,少卿和通事确定了一遍。
通事还专门拿了一本厚重的藩国仪注,翻到了寮国那一页说道:「听不懂,虽然自永乐以来朝贡三十四次,但都是到云南大理就回了,这些年,他们被安南国打了两次,被缅贼打了三次,每次都是国破家亡的程度,刀揽胜,并不通汉话。」
从有限的记录来看,刀揽胜不会汉文。
「我会!」刀揽胜并不清楚面前接待自己的大明官员究竟是谁,他指了指自己说道:「我说的不好,但是的确会汉话,我学了两年,因为没有好的教师,学的并不是特别好。」
「我们寮国,上至老翁,下至幼童,都在学汉话,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和大明人做生意,做买卖。」
俞良史打量了下刀揽胜的样子,笑着说道:「会说汉话就好,但仍然要配个通事为宜。」
配个通事,防止话赶着话,吵起来。
刀揽胜要是敢跟大明皇帝蹬鼻子上脸吵起来,怕是消息传到云南,寮国就要亡国了,这是君辱臣死的封建帝制时代,为了防止可能会出现的争吵,通事居中缓和情绪,就变得很重要了。
当然,刀揽胜是入京来拜大哥的,他是生怕大明无所求,大明要的越过分越好,最好直接把寮国郡县化了,就不用受那麽多气了。
正如礼部官员说的那样,这麽多年求助了五次,大明只是劝导,没有出兵干涉,就是因为大明对寮国无所求,没有能看得上的东西,大明自然不会费那个力气,能站出来讲几句公道话,已经是仁至义尽了。
最近,终于有了精绝盐这个大明感兴趣的矿产,寮国必须要抓好机会。
矿产放在那里是没有价值的,只有经过人的劳动,开采出来后,变成商品,才有价值,对于寮国而言,那些矿山,根本就采不完。「我们带了一些礼物,因为实在是贫穷,没有什麽好的东西,我们带了一些美人,当然,还有精绝盐。」刀揽胜指了指自己身后的队伍,俞良史看了一眼,眉头一皱,寮国没有糊弄,的确都是精挑细选的美人,身材看起来很不错,至少孩子饿不到。
这也算是那边的特色,从三宣六慰上贡的美人,很多都是如此。
俞良史是万历二年进士,华夷之辩之下,他对这些美人不是特别感兴趣,少卿俞良史带着刀揽胜下榻了四夷馆。
「你们远道而来,所求何事?」俞良史没有过多的客气,在两任大宗伯的带领下,礼部的风气有点差,在礼部官员看来,这些蛮夷朝贡,都是别有用心,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,所以直接开门见山,询问来意。
「能并入大明吗?」刀揽胜十分郑重的问道。
「你等下。」俞良史伸手示意刀揽胜暂停一下,他疑惑的说道:「是你的汉话说的不好,还是我听错了?你是说,寮国宣慰司并入大明?你要知道,并入大明后,你就不是国王了。」
这是一种很奇怪的要求,俞良史从未听过这种要求。
「天使不知,我何曾真的做过国王?不过是带着子民们勉强延续生存罢了。」
刀揽胜面带几分苦楚,叹了口气说道:「我入京要走很久很久,这一路上,我见到了所有,大明好的坏的我都看到了,吏员索贿,我也见到了,我们想要并入大明,好的坏的都可以接受。」
「我们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,缅贼和安南人总是欺负我们,大明如果可以把寮国并入大明,我就对得起我的子民了。」
「天使啊,安南人甚至联合倭寇一起进攻我们,让我们派遣使者到倭国京都朝贡!」
刀揽胜非常的务实,谈什麽条件,寮国有什麽大明看重的东西吗?趁着大明对寮国感兴趣,直接并入!
万一哪天大明又对寮国不感兴趣了,岂不是悔不当初?
大明那麽大,那点矿,大明现在没发现,日后,难不成还没有吗?
大明手指头缝儿里漏一点给寮国人吃,寮国人就不用每日担惊受怕了,刀揽胜根本不知道倭国在哪里,居然也要去倭国朝贡,刀揽胜实在是受够这样的日子了!
这是国王?谁都能踩一脚的受气包罢了。
俞良史其实非常清楚,精绝盐,目前大明找了两三年,真的没有储量太过丰富的矿。
「这里是大明京师,你说的每一句话,大明朝廷都会认真对待,你确定要并入大明吗?」俞良史有些无奈,再次重申了一遍:「并入大明,就不能后悔了。」
「大明人都好面子,今天你说并入,明天你又反悔,这是对大明的羞辱,大明的精兵强将,绝对不能承受这种羞辱。」
「当然。」刀揽胜非常肯定的说道。
俞良史不会知道,其实大明和寮国再次有了联系后,寮国内部商量过一种可能性:故意攻击大明军,然后让大明军来入侵寮国,这样就可以并入了。
但寮国贵族们想来想去,还是太疯狂了,和大明为敌,太过危险,万一大明军收不住力,直接把所有人打死了怎麽办。
「这是所有勐主们签下的归附书,还请天使转呈陛下。」刀揽胜见这件事有戏,拿出了一张皱巴巴的奏疏,递给了俞良史。
奏疏的纸也是从黔国公府求来的。
勐,其实就是城邦的意思,勐主,就是寮国宣慰司地面所有的城主,这份归附书是用汉文写的,每个勐主都在上面签了字,确定他们认可这份归附书。
「对于我们而言,寮国人而言,一些人做梦都想前往安南国或者东吁,因为到了那里,至少可以安全些,为什麽没想过到大明的呢?因为不敢。」
「这次大明要求我们提供精绝盐,我觉得是个攀龙附凤的机会。」刀揽胜的汉话不好,他不知道应该如何精准表达,但是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。
这也是几乎所有勐主的想法。
「对于大明这是有利的,大明在对东吁作战,正如沐王爷说的那样,我们这个位置,就是顶在他们腰上的一把刀。」刀揽胜又补充了一下兼并他们可以获得的好处。
在刀揽胜看来,寮国并入大明完全是负收益,否则大明早就从云南继续南下了,这麽多年,大明都没什麽兴趣,显然是对那片地方,颇为嫌弃。
俞良史思考了一下说道:「我会如实禀报圣上,这是你最后一次反悔的机会,你确定要并入吗?」
「我很确定。」刀揽胜没有任何疑虑的说道:「我可以留在大明作为人质,让我的儿子回到寮国帮大明建立统治!」刀揽胜和黔国公沐昌祚谈了三次,沐昌祚教他哪些能说,哪些不能说。
「好的,我会如实禀报陛下。」俞良史以为刀揽胜要谈朝贡贸易,看在精绝盐矿的面子上,大明可以和寮国通商,但是这次谈的是并入,这就不是他一个少卿能够决定了。
很快,俞良史就把寮国的请求,写成了奏疏,奏疏顺着通政司进入了内阁,内阁阁臣们经过了讨论之后,写好了自己的浮票,送到了通和宫内。
张居正和王崇古被皇帝宣到了通和宫御书房面圣。
「不必多礼,坐下说话。」朱翊钧刚刚从北大营操阅军马回到了通和宫内,就看到了刀揽胜的请求。
「诸位阁臣的意见,朕都看了,四位阁臣四种意见,礼部支持,户部反对,刑部恭请圣裁,元辅保留意见,这又是一次意见不一致。」朱翊钧坐在了龙椅上,看着面前的奏疏笑着说道:「元辅说说反对的理由吧。」
张居正的沉默振聋发聩,他的保留意见往往都是反对。
张居正也不藏着掖着说道:「无用之地,不能为了赢而赢。」
「眼下这种关系,就正合适,寮国的精绝盐只能卖给大明,他也没地方去卖,大明提供一些安全保证,就可以让寮国俯首称臣,没必要并入,这不是个划算的买卖,若是并入,王化寮国,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,绝对不可计量。」
「开疆拓土为天功,但有些地方,看起来是天功,实际上夺下之后,不过是好大喜功。」
「臣以为海上才是大明应该着眼的长远目标和利益所在,有这种规模的投入,不如夺取锡兰(今斯里兰卡),这是西洋上重要的支点,也是果阿总督府的首府。」
张居正直抒胸臆,在这件事上,他就是精算之风的贱儒,阻止皇帝因为好大喜功兼并领土的打算。
朱翊钧看着御书房里挂着的硕大堪舆图说道:「先生讲的很对,王化哪有那麽容易,太祖高皇帝令中山王徐达领兵收复秦岭以北,所到之处皆批左衽,华夏衣冠不复,汉文汉字不行,无诗书,无礼乐,更无教化可言,中山王攻破北衙,燕云之人,不知汉唐。」
最⊥新⊥小⊥说⊥在⊥⊥⊥首⊥发!
燕云之人不知汉唐,就是燕云十六州不属中原,已经四百多年,这里的人甚至不知道有过汉唐之盛,以胡人走狗爪牙为荣。
「缝缝补补两百年,大明原来这两京一十三省,才又变成了汉家江山。」朱翊钧看着堪舆图愣愣的出神,有时候朱翊钧就在想,没有朱元璋,没有大明,中原会怎样。
再有个几百年,是不是连汉字都会失传,璀璨的文明之火,熄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;汉字的传承一旦断绝,所有的一切,会不会如同印加古国的壁画丶石刻一样,再没人能够理解其内涵。
「先生,若不是因为开海,航海船业丶观星的技术发展了,先生是不是也要舍弃朝鲜呢?」朱翊钧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,如果没有万历开海,朝鲜的结局,是不是再立个朝鲜王室。
毕竟没有足够的海船,朝鲜地方,光靠陆地运输,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了。
「那也不能让倭寇上岸。」张居正十分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意见,倭寇打朝鲜,大明一定要将倭寇赶下海,让倭寇上了岸,大明就是万世罪人。
至于朝鲜,原来啥样还啥样,没矿也没田,要那片地作甚。
这一切的原因,都是统治成本,某种程度上而言,张居正是支持从仁宣时期开始的收缩和弃地,因为统治成本高昂,现在不一样了,统治朝鲜的成本低廉,甚至连倭国都可以收入囊中。
海运成本远低于陆运,这就是张居正的逻辑,也是现在张居正反对兼并寮国的原因,寮国是个完全的内陆国,没有出海口,大明对寮国的利益,就只有精绝盐,现在的关系就刚刚好。
「次辅以为呢?」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询问他的意见。
「恭请圣裁。」王崇古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,还是那个态度,皇帝说了算。
对于工党而言,精绝盐很重要,但对于是否兼并,王崇古态度就十分无所谓了,他和礼部的想法有点像,并入也不是什麽坏事,就是名义上并入,实际上和木邦府丶勐养府一样共管,慢慢改土归流,慢慢王化。
再有两百年,基本也就消化乾净了。
「让寮国并入大明,算是朕的功绩之一了,日后也有话对列祖列宗说。」朱翊钧看着堪舆图摇头说道:「赢一下也无妨,就是拿个宣称。」
朱翊钧做出了最终的决策,并寮国入明,为大明万民提供一点情绪价值。
在实际行政上,寮国府和木邦府丶勐养府一样,名义上是郡县之地,但实际上,还是三宣六慰的基本统治框架,军事丶经济丶文化丶政治羁縻。
朱翊钧笑着说道:「这其实也是寮国要的,他们受夹板气,缅贼不高兴了揍他们,安南人高兴了也揍他们,甚至连倭寇都跑去让他们朝贡,受这麽多气,不如直接投明,寮国要的是安全,要的是安定。」
「大明有巨大利益在寮国,精绝盐矿,大明一时半会儿也找不见,矿场在,敌人来犯,大明肯定不能坐视不理,总归是要出力,有个名分也好。」「陛下圣明。」王崇古俯首说道,陛下讲的很明白,就是简单赢一下,而不是真的要短时间内王化寮国。
「陛下的意思是不会像王化绥远一样,大笔投入,短时间内将其彻底王化?」张居正听明白了皇帝的既要也要,既要面子也要里子,但是银子不给。
皇帝的理由很充分,无论是否并入,大明在寮国有巨大利益,无论谁去打寮国,大明都得帮忙,都要出人出力,否则精绝盐供应就会出现问题,水肥里面撒点精绝盐,庄稼长得壮。
朱翊钧点头说道:「朕就是把国帑内帑未来十年的岁入都砸进去,也王化不了东吁和寮国,索性交给黔国公府慢慢来吧。」
寮国和绥远不同,绥远是大明的腹心之地,肯定要大笔大笔的投入,甚至为了绥远地方,还要重开西域,就是为了确保大明腹地的战略安全。
「那臣没有好疑虑的地方了。」张居正立刻表示了赞同,不花钱就行。
朱翊钧十分明确的说道:「朕会让礼部跟刀揽胜讲明白,王化从不会一朝一夕,需要寮国人配合黔国公府,劲儿往一处使才能成功,他要是不同意,维持现状也可以。」
「琉球总督府总督陈璘,上奏请求裁撤琉球总督府规制,纳入郡县。」朱翊钧说起了刚收到的另外一本奏疏。
琉球总督府和别的总督府最大的不同,就是琉球总督是水师总督首里侯陈璘通常不在琉球,所以琉球三岛,实际归松江府管理。
朱翊钧点着堪舆图说道:「朕的打算是,琉球群岛归松江府管辖,鸡笼大岛丶澎湖巡检司归福建管辖。」
朱翊钧点在堪舆图上说道:「先生,松江府太小了,一个府设立一个巡抚,哪怕是它是世界的贸易中心丶经济中心,但是依旧太小了,把琉球列岛并入松江府,松江巡抚也算是名至实归。」
「福建实在是太穷了,加上了鸡笼岛丶彭湖巡检司,田亩之数,仍然算不上一个大省,也好让福建更好的协调人力前往鸡笼岛垦荒伐木。」
琉球总督府是存在感最低的一个总督府,这不是说琉球不重要,相反,因为大黑沟的存在,导致所有船只都要绕行琉球抵达松江府,让琉球变得异常重要,这就是万国海梁,尤其是在帆船时代。
从最开始,大明朝廷就打算郡县琉球,所以琉球总督府从来没有总督府建制,也没有脱离过朝廷的掌控,现在是直接加强了统治。
「朕和先生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,海陆并举,但主要精力,还是着眼于海上,将南洋和绝洲彻底纳入大明的羁縻范围,才是朕应该做的事儿。」朱翊钧向来言行合一,不会跟大臣们胡说,他要做什麽,为什麽,每次都解释的非常清楚。
加大对南洋和绝洲的羁縻,才是朱翊钧这个皇帝的历史使命,想要真的把五间大瓦房盖好,陆上的开拓与收益,根本不够。
朱翊钧继续说道:「大铁岭卫指挥使陈大壮,又在冒险,他进入了绝洲的中心地带,沿路看过去,都是灌木戈壁,但不是沙漠,绝洲真的是个绝地吗?」
「陈大壮以为不是,那里降水在十二寸以上,可比西域要好太多了,要知道西域从汉时就开始修建坎儿井,一直到今天,相比较之下,西域才是绝地。」
「绝洲的自然禀赋,要比西域强太多了,最少也有一千万顷的草场可以用于畜牧。」
观星舰严重低估了绝洲的自然禀赋,诚然,和爪哇的良田沃野相比,绝洲是差了点,但其实也是可耕种的土地,长期进行开发,收益比重开西域要大很多很多。
「陛下圣明。」张居正就是拉着皇帝,不让皇帝对寮国,不计成本的进行王化,这对万历维新中的大明,可不是什麽英明的决策。
万历维新的收益,用在丁亥学制和吏举法之上,才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。
大明皇帝的圣旨很快就送到了礼部,少卿俞良史传达了圣意。
「陛下圣旨说的非常明白,寮国作为寮国府,归云南布三司直接管理,大明朝廷可以接纳寮国,但地位等同于木邦府和勐养府。」俞良史又详细的解释了下陛下的意思,朝廷不会为了王化寮国过多的投入。
「臣叩谢天恩!」刀揽胜大喜过望,连续拜了三次,才美滋滋的收起了圣旨。
俞良史再次强调道:「额,条件还是比较苛刻的。」
「已经很好了,大明朝廷天高水长,但是黔国公府就在我们眼前,只有寮国并入大明,寮国有事,黔国公府才方便出面直接干预,已经很好了。」刀揽胜颇为欣喜的说道。
寮国求援大明五次,大明一次也没有出兵,是因为没有正当的理由,师出无名,黔国公府就是想帮忙,名不正则言不顺,现在好了,只要大明承认寮国是大明的领土,那日后安南和东吁就不敢欺负寮国人了。
能做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荣幸,不像有的野狗,跑来跑去,都不知道主人是谁。
东吁就是那种野狗,对着大明狂吠,被大明摁着头打了四年,而且还要接着打下去,莽应里连死都没法死,莽应里的脑袋不属于他自己,属于大明,大明让他死,他才能死。
「东吁缅贼欺负我们最是厉害,杀我男丁,抢我妇孺老幼,夺我都城,烧我王宫,大明王师狠狠的训诫了东吁,为我们报仇,理所应当,我们该归顺大明。」刀揽胜解释了下为何勐主们,都认可加入大明,因为在寮国人看来,大明帮他们报了他们永远无法报的血仇。
俞良史又想起了万宗伯的蛮夷认爹学,在万宗伯看来,蛮夷必须要给自己找个爹,才能心安理得,对于寮国而言,挑来挑去,大明的确是个好爹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