卧龙诡道之南中七劫 第37章 爨氏据滇 武侯遗志

作者:彭寅翁 分类:修真 更新时间:2025-11-04 07:54:25
最新网址:www.biqumu.com

爨氏南中四百年

建兴三年深秋,滇池的风裹着残荷的清香,漫过临水而筑的盟誓台。台基由青黑火山岩砌就,上刻彝汉双语的“盟心“二字——那是此前南中各部首领共刻的誓约。爨习身着绣有黑虎图腾的皂色短褐,单膝跪地时,腰间双刀的铜环碰撞出清脆声响。诸葛亮手中的“兴古郡守“印绶悬在他头顶,印柄缠着蜀锦,日光透过锦纹,在他肩头投下细碎的光影。

羽扇轻拂过他的发顶,拂去那片沾着滇池水汽的落叶。丞相的声音比秋风更轻,却字字砸在爨习心上:“习知南中,山川草木皆熟,夷汉民心皆明。此印非授官,乃托任——当使夷汉如一家,共守这南疆天地。“爨习抬头时,正见丞相羽扇上的八卦纹与自己刀鞘的虎纹相映,忽然明白,这一跪,跪的是南中四百年的安稳。

第一节北伐淬剑

街亭的黄沙卷着血腥气,漫过蜀军的鹿角阵时,爨习的甲胄已被汗水浸得发沉。他身后的南中精锐皆披牦牛皮甲,甲片上刻着彝地的太阳纹,手中长刀的刀柄缠着麻布——那是出发前,族中老人用松脂浸透的,说能稳军心、避刀兵。

“羌人来了!“哨探的喊声刚落,远处的地平线上已扬起黑色烟尘,羌人铁骑的马蹄声震得地面发颤,如闷雷滚过荒原。爨习握紧双刀,拇指摩挲着刀身的“哀牢三十六式“刻痕——这刀法是彝人狩猎百年传下的绝技,劈砍如虎扑,旋斩似鹰翔,原是对付山林猛兽的路数,此刻却要用来挡千军万马。

“列阵!“他大喝一声,南中士兵立刻结成三排,前排半跪持刀,后排挺矛,正是诸葛亮教的“却月阵“底子,又掺了彝人围猎的“三叠栏“章法。羌人铁骑如潮水般撞来,前排士兵的刀矛刚抵住马腹,便被冲得连连后退。爨习纵身跃起,双刀在头顶舞成圆轮,刀风卷起脚下的沙石,竟在阵前堆起一道半人高的沙墙。

“哀牢式,破风!“他落地时,刀身已劈中一名羌人骑手的咽喉,鲜血溅在他脸上,却让他眼底的光更亮。可眼角余光瞥见西侧的烟尘——马谡的部队竟在后退!羌人趁机从侧翼穿插,蜀军的阵型瞬间被撕开一道口子。

“吹号!“爨习急声下令,身旁的彝兵立刻举起牛角号,深吸一口气。那号声雄浑苍凉,却藏着极严的节奏——正是诸葛亮亲传的“八阵变号“,一长两短为“化整“,三短一长为“归零“。此刻号声三短一长,在厮杀声中格外清晰。

“变阵!“爨习双刀指天,刀光刺破烟尘。南中士兵闻声而动,原本紧密的却月阵瞬间散开,化作数十个小股队伍,每队五人,一人持盾,两人持刀,两人掷矛,正是彝人狩猎时对付狼群的“五虎绕山“阵。他们且战且退,盾挡箭雨,刀劈马腿,矛刺骑手,竟将羌人的攻势拦了下来。

待暮色四合,厮杀渐歇,街亭西侧已是尸横遍野。诸葛亮骑着马过来时,战袍上还沾着血污。他走到爨习面前,伸手抚了抚他的后背——那里的甲胄已被砍出一道裂口,血正从伤口渗出来。“若街亭皆如习部,何至于此!“丞相的声音里满是惋惜,却也藏着赞许。爨习单膝跪地,低头时,看见自己的刀插在地上,刀柄的麻布已被血浸透,却仍握得紧实。

第二节交州遗恨

咸熙元年的交趾郡,热得像个蒸笼。正午的日头晒得地面发烫,连空气都仿佛在扭曲,远处的丛林里传来不知名虫豸的嘶鸣,混着军营里的汗味、药味,让人昏昏欲睡。爨谷站在城楼之上,望着城外的吴军营垒,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,滴在他手中的“九宫弩“上。

这弩是他按诸葛连弩改良的,弩身刻着彝文的“守护“二字,弩机处加了九宫格的卡槽,扣动扳机时,九支短箭会在空中分成九道寒光,如流星坠地。他身旁的爨熊抹了把汗,笑道:“兄长,这鬼天气,吴人怕是也熬不住吧?“

爨谷摇头,目光落在吴营前的象兵身上——那些大象披着铁甲,象牙上绑着尖刀,在日头下闪着冷光。“昔年丞相南征,曾在交州边界驻营三日,对我说'交州乃南中门户,失交州则南中危'。“他顿了顿,手指摩挲着弩机,“陶璜这老狐狸,带象兵来,就是想断我南中与蜀地的联系。“

话音刚落,城外突然响起战鼓。陶璜骑着马出了营垒,高声喊道:“爨谷,粮尽援绝,何不早降?我保你在吴国仍为郡守!“

爨谷冷笑,抬手举起九宫弩。“劳陶将军费心,我爨氏子弟,只知守土,不知降敌!“说罢,他扣动扳机,九支短箭呼啸而出,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,直扑陶璜面门。陶璜惊得侧身躲避,箭擦着他的战袍飞过,钉在身后的战旗上。

这一战,从正午打到黄昏。吴人轮番攻城,象兵撞门,步兵爬梯,城楼上的南中士兵拼死抵抗,石块、滚木、箭矢如雨点般落下。可交趾郡被围已有百日,粮缸早已见底,连战马都杀了吃了,士兵们大多面带菜色,却仍握着刀枪,不肯后退半步。

夜里,爨谷坐在城楼的角落里,借着油灯的光刻竹为书。竹片粗糙,划破了他的手指,血滴在竹片上,晕开一小片红。“臣等负丞相所托,未能守住交州门户,唯以死报国,不辱爨氏家风,不违夷汉一家之誓。“他刻得很慢,每一个字都像用刀刻在心上。

第二日清晨,吴人再次攻城时,城门已无人守卫——南中士兵都列在城前的空地上,手持断刀残剑,脸上却没有惧色。爨谷手持长剑,站在最前面,身后是爨熊,还有焦氏子弟。焦氏子弟怀里都抱着一坛焦香酒——那是用南中特有的香茅草和高粱酿的,平时是待客的佳酿,此刻却成了他们的“死酒“。

“喝了这酒,咱们随丞相去!“焦氏子弟长喝一声,拔开酒坛的封泥,将酒一饮而尽。然后,他们将剩下的酒倒在自己身上,点燃了火把。火焰瞬间窜起,照亮了他们年轻的脸庞。奇怪的是,火焰在空中竟扭曲成了诸葛七星阵图的形状,七个火点连成一线,如北斗悬天。

“杀!“爨谷大喊一声,率先冲向吴人。南中士兵紧随其后,刀光剑影中,他们的身影渐渐被火焰和烟尘吞噬。那一日,交趾郡的上空,弥漫着焦香酒的味道,还有彝汉子弟的血性。

第三节双爨争辉

成汉的大军压境时,滇池的水格外平静。一艘画舫泊在湖心,舫上摆着一张棋盘,黑白棋子是用南中特有的墨玉和汉白玉制成的,棋盘则是百年黄杨木,纹理清晰。爨琛与爨量相对而坐,手中各捏着一枚棋子,却迟迟没有落下。

画舫外,滇池的风拂过水面,泛起层层涟漪,远处的山峦如黛,近处的芦苇随风摇曳。爨琛穿着一件青色的儒衫,腰间系着一块玉牌,上面刻着“武侯遗志“四字;爨量则身着戎装,甲胄上的“爨“字纹在日光下闪着冷光。

“量兄助成汉,无异与虎谋皮。“爨琛先开口,声音很轻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,“成汉李雄狼子野心,若得南中,必屠夷汉百姓,你忘了丞相'夷汉一家'的嘱托?“

爨量冷笑一声,手指摩挲着棋子:“琛弟守东晋,岂非刻舟求剑?东晋偏安江南,哪管南中死活?成汉就在隔壁,若不依附,南中迟早要被战火焚尽。“他说着,将手中的黑棋落下,落在棋盘的“中腹“,力道之大,竟让棋子嵌入黄杨木棋盘三分深。

爨琛眉头微蹙,也落下一枚白棋,同样嵌入木板三分,与黑棋遥遥相对。“南中是夷汉共有的家,不该依附任何一方。我守东晋,非为东晋皇室,只为借其名号,保南中安稳;你助成汉,看似保一时平安,实则引狼入室。“

两人的棋子在棋盘上厮杀,黑白交错,如两军对垒。爨琛的棋风稳健,步步为营,如诸葛亮的八阵图,看似平淡,实则暗藏杀机;爨量的棋风凌厉,大刀阔斧,如成汉的铁骑,攻势凶猛,却也容易露出破绽。

就在这时,画舫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,探马浑身是汗地闯进来,单膝跪地:“报!霍彪降晋了!“

爨琛闻言,突然拂乱了棋盘。黑白棋子滚落,落在舫板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“南中该有新主了。“他站起身,目光望向远处的山峦,那里是南中各族百姓的家园,“夷汉子弟,不该自相残杀。“

翌日清晨,滇池北岸的平地上,旌旗招展。爨琛亲率“彝汉部曲“万人,士兵们的铠甲上都刻着一个大大的“爨“字,一半是彝文的粗犷,一半是汉文的方正。阵前,爨琛手持长枪,高声道:“今日,我等演示武侯八阵变阵九重,让天下人知,南中夷汉,本为一家!“

说罢,他挥动长枪。士兵们闻声而动,先是“天覆阵“,如穹顶覆盖,密不透风;再变“地载阵“,如大地沉稳,坚不可摧;接着是“风扬阵““云垂阵““龙飞阵““虎翼阵““鸟翔阵““蛇蟠阵“,最后化为“九宫阵“,九队士兵围成一个圆圈,如九宫格般排列,中间的空地恰好是一个“和“字。

成汉的士兵看呆了,连爨量也站在阵前,久久不语。他突然翻身下马,单膝跪地:“琛弟,我错了。南中该由你做主,共守丞相遗志。“

爨琛上前扶起他,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。那一刻,滇池的风似乎更柔了,阳光洒在士兵们的铠甲上,映出一片温暖的光。

第四节宝子碑魂

东晋义熙元年,爨宝子的墓前,竖起了一块青石碑刻。这石碑是用南中特有的青石制成,质地坚硬,色泽青黑,碑高七尺,宽三尺,碑首刻着盘龙纹,龙身缠绕着彝文的“魂“字,碑座是一只石龟,龟甲上刻着汉文的“寿“字——这是彝汉工匠共同打造的,每一刀都藏着心意。

碑文是爨琛亲自撰写的,字体刚劲有力,如刀劈斧凿,又带着几分彝文的古朴。“州主簿治中别驾举秀才本郡太守,宁抚氓庶,物物得所...“每一个字都暗含诸葛亮《便宜十六策》的精髓,“宁抚氓庶“是《治人》篇的要旨,“物物得所“是《治政》篇的核心。过往的百姓站在碑前,无论是彝人还是汉人,都能从碑文中读出“安稳“二字。

更奇的是碑阴的图案,刻着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象,每一幅图案都藏着秘密。

-青龙吐珠:青龙的鳞片是用彝文的“忠“字组成的,龙嘴里吐出的宝珠,在日光下细看,竟能看见“忠义“二字——那是用极细的刻刀刻上去的,只有心诚之人才能发现。

-白虎踏云:白虎的爪牙如利剑,脚下的云纹看似杂乱,实则是诸葛亮八阵图的简化版,每一道云纹都对应着八阵中的一个阵眼,懂阵法的人看了,便能识破其中的玄机。

-朱雀衔书:朱雀的翅膀上刻着彝地的图腾,嘴里衔着的书卷,展开看是《隆中对》的残篇,“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“那句,被刻得格外清晰。

-玄武负碑:玄武的蛇身缠绕着龟甲,龟甲上的纹路拼在一起,正是“夷汉一家“四个字,字体一半是彝文,一半是汉文,浑然天成。

爨琛站在碑前,伸手抚摸着碑文,指尖触到那些凸起的笔画,仿佛触到了爨宝子的心跳。“此碑当镇南中四百年。“他轻声说,声音里满是期许,“四百年后,纵使爨氏不在,这碑上的字,这碑里的魂,也能护南中安稳。“

旁边的彝老闻言,点了点头,从怀里掏出一瓶焦香酒,洒在碑前的土地上:“这酒是给宝子太守的,也是给丞相的。他们护了南中,咱们记着他们。“

那一刻,阳光洒在石碑上,青黑的石面竟泛起一层温润的光,如彝汉百姓的心,滚烫而真诚。

第五节武林称尊

隋开皇九年,洱海畔热闹非凡。各族武林人士齐聚于此,召开“南中武林会“,要推举一位盟主,统领南中武林,平息各族之间的争斗。洱海的水蓝得像一块宝石,岸边搭起了数十个帐篷,有彝人的黑帐篷,汉人的布帐篷,白族的竹帐篷,五颜六色,煞是好看。

各派高手纷纷登台献艺,孟家后人使“九节鞭法“,鞭长九节,每节都刻着一个星象图,鞭风如龙,卷起地上的落叶,在空中盘旋;霍氏传人舞“七星剑诀“,剑身如霜,剑影在空中连成七星阵,每一剑都带着诸葛亮八阵图的章法;焦氏子弟洒“酒雨金针“,金针藏在酒坛里,洒出时带着焦香酒的味道,针上淬着麻药,却不伤人命,只是让人暂时失去力气。

就在众人争执不下时,远处的洱海上突然传来一阵水花声。众人抬头望去,只见一白衣男子踏浪而来——他脚下踩着一块木板,木板上刻着彝文的“武“字,手中拿着一卷帛书,衣袂飘飘,如仙人下凡。

“那是谁?“有人轻声问道。

“是爨氏嫡传爨震!“人群中有人喊道,“听说他得了武侯的《南中武经》!“

爨震落在岸边的空地上,将手中的帛书展开。那帛书是用蚕丝制成的,上面的字迹是诸葛亮的亲笔,墨色虽淡,却仍清晰可辨。“诸位可知?“爨震的声音洪亮,传遍了整个洱海畔,“此乃丞相亲笔《南中武经》,开篇第一句便是'武非杀伐,乃护生'!“

他说着,抬手示意孟家后人:“孟兄的九节鞭法,刚猛有余,却少了几分守护之意。你看这鞭上的星象图,对应着南中各族的图腾,若能将各族的心意融入鞭法,便能刚柔并济。“

孟家后人闻言,试着将彝人的狩猎手势融入鞭法,果然,鞭风不再凌厉,反而多了几分沉稳。接着,爨震又指点霍氏传人:“七星剑诀的剑影成阵,却忘了阵法的核心是'和'。你看这八阵图,每一阵都有进有退,不是为了赢,而是为了稳。“

霍氏传人点头,调整剑招,剑影依旧如阵,却多了几分包容。最后,爨震看向焦氏子弟:“酒雨金针,意在制敌,却忘了'夷汉一家'。这焦香酒是彝汉共酿的,金针该用来护人,而非伤人。“

焦氏子弟恍然大悟,将金针上的麻药换成了疗伤的药膏,洒出时,酒香中带着药香,让人安心。

爨震见众人都有所悟,双掌拍地。只见他掌心的内力顺着地面传到洱海中,洱海的水竟泛起了八卦涟漪,一圈圈扩散开来,将各族的帐篷都圈在其中。“丞相遗志,武道归一!这归一不是让大家都用一样的武功,而是让大家都记着,武道的初心是守护南中,守护夷汉百姓!“

各族高手纷纷点头,齐齐单膝跪地:“我等愿奉爨公子为盟主!“

那一刻,洱海的风拂过众人的脸庞,带着淡淡的水汽,也带着浓浓的暖意。南中武林,从此有了真正的盟主,也有了真正的武道精神。

第六节南诏崛起

唐天宝七年,南诏王阁罗凤在太和城设宴,宴请爨氏首领爨归王。宴席设在一座大殿里,殿内的柱子上刻着彝汉双语的诗句,桌上的食物有彝人的烤羊腿,汉人的红烧肉,白族的乳扇,酒杯是用玉石制成的,刻着“共饮“二字。

阁罗凤坐在主位上,脸上带着笑容,却眼神闪烁。爨归王坐在客位上,身着一件锦袍,锦袍上绣着诸葛八阵图的图案,只是平日里被外层的衣服遮住,没人看见。酒过三巡,阁罗凤突然掷杯于地,杯子落地时发出清脆的响声。

瞬间,殿外冲进数十名武士,手持刀枪,将爨归王团团围住。阁罗凤站起身,脸上的笑容消失了,声音冰冷:“爨氏据滇四百年,权势滔天,该让位了!今日,要么降我南诏,要么死!“

爨归王大笑起来,笑声洪亮,震得殿内的烛火都摇曳起来。他伸手撕开外层的锦袍,露出内衬——那内衬上用金线绣着完整的诸葛八阵图,每一个阵眼都清晰可见。“阁罗凤,你以为我爨氏四百年,靠的是权势?错了,靠的是丞相的遗志,靠的是夷汉百姓的信任!“

他说着,指着八阵图:“丞相早有预言,'南中之地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南诏当兴,爨氏当隐'。我爨氏守南中四百年,已完成使命。今日,我不是降你,是让你——让你记住,南中是夷汉共有的家,若你敢害百姓,我爨氏的英魂,必不饶你!“

阁罗凤愣住了,他没想到爨归王竟如此坦荡。就在这时,殿外传来消息,爨氏宗祠突然起火。爨归王闻言,脸上露出一丝释然的笑容:“宗祠的火,是我让人放的。祖传的《南中武经》,也随火而去了。不是我要毁了它,是它该化入南中的土地,化入夷汉百姓的生活里。“

那一夜,爨氏宗祠的火光映红了太和城的天空。《南中武经》化作青烟,飘向苍山洱海之间。而爨归王,在大殿里饮尽了最后一杯酒,笑着闭上了眼睛。

阁罗凤站在殿外,望着宗祠的火光,久久不语。他突然下令:“厚葬爨归王,传我命令,南诏境内,夷汉百姓一视同仁,不得歧视!“

从此,爨氏退出了南中的政治舞台,却永远留在了南中的历史里。苍山洱海间,永远留下了“爨家剑“的传说——传说中,每当月圆之夜,就能看到一道剑影在山间穿梭,那是爨氏的英魂,在守护着南中百姓。

第七节碑魂永存

如今,当人们来到曲靖,抚摩那两块历经千年的石碑——《爨宝子碑》与《爨龙颜碑》时,仍能触到碑身上的刀剑刻痕。那些刻痕有的深,有的浅,有的是彝文的笔画,有的是汉文的撇捺,每一道都藏着一个故事,藏着一段历史。

当地的彝老说,每到月圆之夜,若你静下心来,就能听到石碑里传来声音——那是爨氏子弟演练阵法的脚步声,是诸葛亮羽扇轻摇的低语,是彝汉百姓的欢笑声,还有一句重复了千年的话:“丞相遗志,永镇南疆...“

有人说,那是四百年爨氏英魂的回响;有人说,那是武侯遗志的传承;而更多的人知道,那是南中夷汉一家的见证。

真正的传承,早已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,也不是藏在宗祠里的武经,而是化作了南中百姓生活里的点点滴滴:

-大理三月街的商贸繁华,彝汉商人用手势交流,那手势是《南中武经》里的“和“字诀;

-彝族火把节上的刀舞,舞者的招式来自“哀牢三十六式“,却多了几分欢庆的意味,不再是杀伐,而是祝福;

-白族三道茶的冲泡步骤,第一道苦,第二道甜,第三道淡,恰如诸葛亮八阵图的“进、退、和“,藏着人生的智慧;

-乃至每个云南人家谱上“爨“字的变体,有的加了彝文的“人“字旁,有的添了汉文的“心“字底,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——夷汉一家,共守南疆。

当年,诸葛亮在滇池畔羽扇轻摇时,或许早已预见:武道终将化入日常,兵法终将成为民俗,而“夷汉一家“的遗志,终将在南中这片土地上,开出最绚烂的花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