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天,公孙续与孔融,邴原,华歆等人,共同起草了一份招贤令出来。
其中强调,唯才是举,不论出身,推出数学,策论,经文,三门试卷,满分一百。
完成任意一门者,分数达七十者,可当场封官。
完成其中一门,三十分以上者,可享受免费入学。
另开一门科学,按照医,农,工等各自再细分,不要求笔试,只有面试,也就是说,你不识字,但说的明白,也可以过关。
比如稻米小麦等等增产之法,比如更好的耕犁,比如全新的粮食种子,比如一个病症的详细治愈方法和结论。
将数学,策论和经文相提并论,其实连邴原等人都不太赞同了,后面的科学更是闻所未闻,让他们摸不清头脑。
毕竟士农工商,没有混着的说法,什么时候,不读书的人也能封官了?
如今的民曹,太医署,其官员本质还是文人,更多是兼职了工程建设和医疗。比如张仲景这种享誉一方的医师,其实人家本职工作是长沙太守,标准的世家人。
而公孙续此举的问题是,他根本不在乎上来的人读没读过书,哪怕你先前还是个泥腿子,只要你提出的方法能使田地增产,那只要验证过后,就立刻封官。
华歆和邴原都觉得过于功利,而孔融沉默不语,他是去过辽宁城的,知晓如今其实公孙续在青州,还有所保留。
至少他在辽宁城主推的科学,如今并未完全推行,青州孩童读的还是删减版的课程,数理化只涉及到最最基础的部分。
若真将科学搬出来,那岂不是说明工匠也可以治学了?这东西在公孙续实力不够的时候拿出来,要面临的是比今古经文之争还恐怖的文化斗争,只能继续藏在辽宁城。
总之,公孙续最终说服了众人,向天下推行了这所谓的招贤令。
世家对此再度群情激愤,尤其是青州世家,哦,当初我们派人去给你打工,你还要考试,现在你要给大字不识的泥腿子封官不说,甚至大开方便之门,怎么看,科学类的门槛,都比其他三门要低吧。
而且,凭什么数学策论能和经文相提并论呢?
对此公孙续完全没理会,他故意这样设置,本身就是一种筛选,无法认同寒门乃至于平民百姓里有人才的,恃才傲物,不可一世的世家子,最好一开始就别来,免得以后集团内部整天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,内耗不休。
他做完这一切,就联系了刘备,带人去了广陵,会见陈登,他想要抢先拿下鲁肃和诸葛瑾。
陈登对此喜出望外,他最近其实烦得很,因为陈登乃是广陵太守,他家根基也在这里。
广陵郡,如今属于徐州,但在后世属于扬州,这主要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些事情导致的,后来隋朝时,广陵就彻底变成扬州得了。
能这样改变,主要就是广陵离江东太近,地理上,在孙策一统江东后,两人已经成了邻居,孙策对世家残暴,但又善于打仗,一直在开疆扩土,广陵早就被其盯上,陈登感觉到了威胁,故而上次公孙续领军迎接华歆时,他带兵来援,比起刘备这种屡战屡败的人,陈登无疑更看好公孙续了。
在得知公孙续来意后,陈登很快安排人,去江东寻诸葛瑾和鲁肃的行踪,公孙续不可能自己去江东,他也怕孙策脑子抽了,和自己火并,但也不可能告诉刘备,江东那边还有两个大才,故而来找了陈登。
陈登根本不看好刘备,而且如今徐州来了皇室派的文人,他与刘备,更加疏远,自然不会将此事告诉刘备,而是尽心办了,想交好公孙续。
公孙续不置可否,陈登这人,当敌人很阴险,但当助力的时候,又很靠谱,世家之间,藕断丝连,原先他与陆家就很熟,仅仅十天时间,便寻到了诸葛瑾,此时的诸葛瑾因中原战乱,避祸江东,根基浅薄,知前将军公孙续想要招揽他,考虑一番后,决定来见一见,青州距离琅琊郡也不远,说不定还能回故居看看。
至于鲁肃,倒是遇到了麻烦,鲁肃倒是没跟着孙策,甚至可以断言,鲁肃不想奉孙策为主,因为周瑜知鲁肃大才,曾为其引荐,但鲁肃始终没有为孙策做事,甚至后来一度想要北上,被周瑜劝住,还是孙策死了,孙权继位后,才开始在江东为官。因此,麻烦不是来源于孙策,而是周瑜。
此刻公孙续正与和诸葛瑾面谈,大多数时候,他说自己的政治抱负,诸葛瑾做一个倾听者,从不急迫直言,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倾向。
大致道出自己的意图,点到为止。如有与公孙续心意不合时,他便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而转向其他的话题,渐渐地再借其他事情从头开始,以对同类事情的看法试图绕回相左的地方。
公孙续自穿越以来,大多数时候,谈话都是直来直往,少有如此之刻,如王烈管宁等人,劝诫起自己来,也是毫不客气,丝毫没有诸葛瑾的委婉,一时间,公孙续倒是明白,诸葛瑾一个外地人,能在江东如鱼得水的原因了。
关键是,诸葛瑾并非谄媚畏上之徒,他有着自己清晰的判断和主张,虽不强硬,但若他认定了,却也不会轻易动摇,公孙续越看越喜欢。
诸葛瑾也感觉颇为惊奇,在他从外面对公孙续得来的印象,这是一个行事肆意,乖张极端的北地武夫形象,但实际接触下来,却觉得,虽然其很多想法天马行空,但偏偏又专注于实务,与自己所谈,也多是举某地一个例子,一策悬案,来问询与他,毫无空话套话。最难能可贵的是,公孙续很听得进劝,他为人谨慎,说话往往留有余地,偏偏公孙续每每看出来,都会一步到位,直接说穿,打消他的疑虑,觉得自己错了,便坦率认错,没有丝毫上位者的架子,诸葛瑾开始明白,为何如王烈,邴原,管宁这些成名大儒,都愿意投效于他了。
两人谈至天黑,又一同进了膳,期间陈登拿出了他最爱的生鱼脍招待两人,公孙续连连皱眉,让他撤了下去,历史上,陈登就是因为吃生鱼脍,最后肚中生虫而死,以如今的医疗水平,吃生食在公孙续眼里,如同作死。
公孙续倒没因为讨厌陈登而隐瞒此事,将生鱼脍的危害认真的给陈登说了一遍,陈登冷汗直流,他本就经常面赤不食,如今一听,得知原因后,心里后怕。
公孙续也没管他听没听进去,尽了自己的义务后,与诸葛瑾聊起了鲁肃之事。